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杯欧洲名额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原文、文言文知识

admin 2025-07-31 19:48:53 4811

▼译文 ▼注释 ▼文言知识▼主题思想 ▼阅读理解 ▼创作背景 ▼写作特点 ▼文学常识 ▼连续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宋〕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一、译文 纠错 ▼ ▲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 二、注释 纠错 ▼ ▲ 1. 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2.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3.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4.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5. 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6. 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7. 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8. 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9. 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10. 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11. 冀(jì):希望。12.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13. 名实:名义和实际。14. 怨谤(bàng):怨恨,指责。15.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16.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17.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18. 举:推行。19.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20. 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21. 固:本来。前:预先。22. 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23. 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24. 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25. 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26.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27. 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28.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29. 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30.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31. 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32.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33.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34.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35. 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 三、文言知识 纠错 ▼ ▲ 通假字 1、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文言句式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重点字词 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⑥ 邯郸为郡(动词,变成)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 四、主题思想 纠错 ▼ ▲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 五、阅读理解 纠错 ▼ ▲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5、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7、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8、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9、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10、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1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12、全文可以分部分?写出每部分大意?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

六、创作背景 纠错 ▼ ▲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 七、写作特点 纠错 ▼ ▲ 这篇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 八、文学常识 纠错 ▼ ▲ 1、作者简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2、关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3、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4、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5、 关于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