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杯欧洲名额

青城山下有个皮影博物馆

admin 2025-07-04 07:44:00 5568

午休结束的时间,我到达青城山大道边,先看见的是乌木艺术博物馆几个大字,一条条粗大的乌木木桩矗立在路边很醒目。于是,径直沿路标走。

尽管早就做过功课,知道皮影艺术博物馆的位置,但满眼往下延伸的乡道、密密的树林,让人有点迟疑:是——这里——吧?

这时候,一对热得汗长流的男女生拐出乡道走来,用浓重的北方口音普通话问:你是去那个皮影博物馆吧?

我毫不迟疑回答:是。

女生说:那里怎么是一个民宿,没有什么博物馆?男生在旁边补充,他们看这里有好几个博物馆就顺便来逛逛。

估计是游客。我又答:应该不会吧。虽心怀狐疑,脚依然直端端向前迈,想无论如何还是要碰了南墙再死心。

走过一段路,一座传统小院就横在眼前,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的牌匾悬挂在门侧。

两人叫道:哎呀,走错了门,走到旁边去了。

扫视一圈,两条乡道的交汇之处,这座川西小院别具一格,双开木门敞开,两只石墩静守,两颗红灯笼悬于檐下,再往前密林荫蔽,没见其他农家建筑,心情难免有点急切,急起来嘛,就难免搞错。

见来人,非遗手工体验区走出一位工作人员,她得知来意,随后为我们接通各个展厅的电源。看得出跟市区打卡不断的博物馆比,这里比较小众,工作日不太有人来。

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是一家民办博物馆,由雕塑家、收藏家赵树同及儿子赵洪创办。赵树同老先生是大型泥塑《收租院》的主要创作者之一,目前这件雕塑被收藏在刘氏庄园博物馆。

皮影的收藏是从赵树同开始的。1980年代,大量中国民间艺术珍品流向海外,加上观众群流失,皮影制作和表演的师傅们挨个转行。赵树同不忍心这些雕镂精品殆尽,于是,他几乎跑遍全国,耗尽积蓄来购买皮影,甚至有段时间还把自家电视机卖了。

赵树同收藏了数万件皮影,全国各个派系的皮影都能找得到。根据数量来推算,制作这些皮影需要1500头驴的皮革,能够装备将近40个中型皮影剧团。

·左为赵树同,著名雕塑家、收藏家。摄影/王勤

经常有慕名前来的外国人,出高价收购赵树同的皮影藏品。

2003年,赵树同思考再三把他多年收藏的100多箱共计47000多件明、清等各个时期的皮影影偶、手抄剧本等捐赠给了自己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这批捐赠直接促成中国美术学院皮影艺术博物馆的诞生。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皮影艺术博物馆并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以馆藏皮影为基础,后来的皮影数字博物馆又得以建立。

·皮影数字博物馆,是一个皮影主题的科普网站,内容非常完备,资料也很详实,皮影的起源、制作以及不同地域的皮影特色、皮影的创意延展、文献资料都有相应介绍,这可以说是供皮影迷了解皮影前世今生的最佳途径之一。

2006年,在都江堰政府的支持下,赵树同与儿子赵洪创办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现今,赵洪为馆长,他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都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馆内收藏有超过1700件/套皮影,绝大部分是成都皮影。

·中为赵洪,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馆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都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摄影/刘海韵

原来赵洪是一名体育老师,后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开始喜欢皮影,投身其中。继承父亲的遗志,他一直在为成都皮影的传承奔走,也曾调入成都博物馆,协助其在全国系统征集皮影,并创办中国皮影博物馆。

可以说,成都、杭州两地的三座皮影博物馆,背后都有赵树同、赵洪两父子不同程度的参与、推动。

02/

旧日时尚

到今日时尚的易帜

回到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整座小院即博物馆的全部,被分隔为不同区域,包括两个展厅、手工体验区、互动表演区……

第一个展厅,大致展示了成都皮影的历史以及相关媒体报道,这些报道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千禧年前后。

各篇报道里谈到那个时期,皮影从业者、爱好者面临的冲击与困境,他们又是如何变通、笃守自己的热爱——

川北皮影创始人、阆中市民间艺人王文坤组建家庭皮影艺术团,坚持自编自演农村新变化的剧目。

赵洪曾在人民南路开过一个皮影酒吧,酒吧里挂着经典的皮影造型,同时,定期还会进行皮影戏表演。客人也可以上台玩皮影。

原成都木偶剧团创建人的后人沈晓做过皮影剧团,哪怕自己的观众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也不遗余力地表演、主持、配音。一场表演结束,沈晓又急忙忙地收拾道具、钢架,绑在永久牌自行车上,招呼几名徒弟挤进自行车流离。

痴迷于铸剑的李永开,他不断花钱收买川北、陕西、甘肃等地的皮影,并且利用电脑对皮影进行储存、整理。他也曾梦想重建一个作坊,亲手雕刻制作原汁原味的皮影。

也有法国汉学家雅克·潘帕诺(亦作雅克·攀芭诺),如何热爱着中国传统皮影戏。

20年前的媒体报道,再来回头看,这种感觉不只是奇妙。那时候,我们已经体察到工业复制时代,皮影戏、鸡公车、青石板路正在向世界告别,也在思考旧日时尚如何完成今日时尚的易帜。

这间展厅的最后,有一幅长长的古代官员巡视皮影图。最前面鸣锣开道的清道队,有人伸出手指威慑围观群众;横眉怒目的轿夫抬着轿中眉眼开怀的官员;受惊的百姓跑到一旁……细节精妙,画面生动,一下子就勾勒出典型的贪官形象。

03/

成都皮影

最复杂的皮影。

成都皮影,又被称为“灯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后吴三桂军队带入云南皮影,外省皮影跟四川本地文化结合逐渐形成川北“土灯影”。

清朝乾隆,陕西“渭南影子”传入川北。嘉庆年间,“土灯影”与“渭南影子”传入川西。咸丰年间,川西民间艺人融合两者优点,创作出被外国友人誉为“最复杂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成都大皮影、中皮影

受到满城旗人们喜爱的“成都皮影”,在流传和发展过程里开始吸收“京灯影”(京城灯影)的精华以及“川人终是爱高腔”的文娱偏好,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举人周询评价成都皮影:“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成都大皮影,女将军

造型上,成都皮影流行大影儿,按尺寸分“大中小”,多采用坚硬的黄牛牛皮制作,高可达70—80厘米,造型大气是它最醒目的标志。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皮影较小,30公分左右,因为气候干燥,皮影制作大了容易翻翘。

除了说到的“精备”,也就是雕刻细致、图案精美,跟各地的灯影比,成都皮影全身还有13个关节(也有14个关节一说,在手腕处多了1个关节。一般皮影的关节就6至11个),也就使得它表达情感更加生动。

在博物馆的第二个展厅里,就主要展示了成都皮影。

·第二展厅

过去,皮影表演艺人都会把皮影戏道具装箱,背着箱子走街串巷来进行表演。一件皮影,大致为:帽、头茬、身段三部分。为方便整理,皮影戏角色、道具又被分门别类分装成不同的皮影包。

·皮影包

打开一个皮影剧团的道具箱,有根据角色来分的:杂头包、旦头包、官头包、神头包等形形色色的头茬;还有根据场景、道具来的:场面包、扎巾包……

皮影戏的表演,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小型片场,必须配备服、化、道等,为人物塑造、故事叙述服务。而我国各地域的皮影和传统戏曲结合相当密切,所以包括成都皮影在内,其头茬/脸谱呈现出高度戏曲化、典型化,比如——

·官头包

现在的公职人员没有服饰外观上的不同,但在过去,不同的社会时期,官员有着形态各异的头饰和服饰打扮,这些也象征人物的权力和地位。

皮影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戏曲里的金面、白面、红面、黑面等面谱,来分辨人物的忠、奸、善、恶等形象,以及智、勇、鲁、直等性格。像金面,金色油彩为主勾画的面谱,象征角色有异于常人的威严、勇猛,番邦大王、将军或神怪等角色爱使用金面。

而传统习惯喜欢以红色象征正义、忠诚、正直的品格,红面即是如此。

·旦头包

女性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角色很重要,她们的面谱都有严格的规定。

应用到皮影戏里,老旦、武旦、清旦、姑娘、小姐等各有特点,头饰、发型均不同。有的戴凤冠,有的戴帽,有的扎辫……

·高盔包

皮影戏里还有很多打斗场面,武将出现的时间比较多,各种盔帽也反应出故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等级。像男武将面谱根据正反立场、武力值等都有面谱上的区分。

馆内展现的女武将面谱大都是白面,多以俊逸清秀为主。

盔帽上搭配羽毛,男女武将更显飘逸洒脱,打斗画面也更有美感。

·神头包

在成都,皮影戏演的剧目以神话、传说比较多,脸谱服饰多模仿川剧,包括对川剧五腔——昆、高、胡、弹、灯都有一定吸收。

神头包就主要收纳神话故事里的角色,《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等文本,为皮影提供了一众神话人物和故事。神仙、妖魔、鬼怪,无所不包。像馆里展出的神头包里,有我们熟悉的玉皇大帝、孙悟空、龙王,没猜错的话,中间的那个是唐僧。

·杂头包

杂头包里的角色就更为复杂多元。

跟高度类型化的旦头包、神头包、官头包不一样,它收纳的角色多为地方民间故事传说里的各色人物,年龄、职业不同,人物的造型也各有特点,但无一例外他们的造型脱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地方风俗。

·身段包

头茬之外,还得有身段。身段又叫戳子,在它之上附着的服饰,龙袍、蟒袍、旦衣、官衣、褶子、靠子、帅袍、 监衣、青衣等,也代表着角色身份、地位的差异。

·场景包

只有了人物还不够,还得有故事发生的地点、场景,场景包的存在就等于有了一位千变万化的置景师、道具师。角色居住、使用的房屋、桌椅、工具、兵器等,各个故事的见证物,树木、花草等,都是皮影戏里不可缺少的。

倘若分的更细,仅仅是坐骑、云朵等,也会有单独的分类收纳。馆里就展出了专门为清朝时期角色定制的官员头茬。

·清朝包

在清代,成都城里人家逢喜庆、庙会,会馆、祠堂办会都会演皮影戏,也就是“灯影儿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成都的茶铺或者演出场所,还能看见皮影戏,但是,后来慢慢变成了稀罕物。

稀罕,不只是皮影本身的流失、遗落、毁坏,还有皮影戏作为一种表演方式,其表演的细节很难被完整复原了。

在赵洪看来,搜集、整理、抢救皮影之外,如何让躺在博物馆里的皮影活起来,重新回到现代成都人的娱乐生活中也很重要。所以,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设有皮影手工体验区、互动表演区。

·互动表演区

在互动表演区,搭有一处仿传统戏台,墙上悬挂着皮影,博物馆提供自己编创的皮影剧目给大家表演体验。赵洪希望皮影不只是隔着玻璃被观赏,也能被亲手制作、演绎。

不仅如此,馆里还成立了皮影艺术团,有皮影演员10人左右,赵洪带着团队不断创编皮影戏、宣传皮影文化及培养非遗人才。

在拦不住的时代潮流前,很多传统技艺难以抗衡,执迷回到某种古老的传统之中,并不符合现代人的习惯、审美。赵洪不排斥通过现代剧目、跨界合作、文创周边等各种形式,跟当下年轻人产生新的链接,他觉得这样成都皮影才能真正“耍”起来。

2000年的一篇报道里,国内最重要的皮影戏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江玉祥谈到成都皮影。

他说:悲观地看,皮影艺术将会走向枯萎,因为皮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皮影根植的经济基础即小农文化不复存在。文化断层和外来文化的侵入,传统皮影面临着观众群的流失。再就是成都搞皮影的人没几个了,差不多都去世了,也就没有高手了。

最后他也乐观地预言:至少20年后才会有人想要保护并喜欢上它。

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高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战略高度,皮影戏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刚刚好是江玉祥发出预言的25年后,也是皮影戏入选“非遗”的19年后。

今日互动

你有哪些心水或私藏的

皮影主题博物馆以及空间?

留言区来大胆开麦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