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马略改革
马略改革后,一个满编的罗马军团定员6000人,分为10个連队,其中第一連队有800人,其余9个連队每队480人,以及少量骑兵。罗马军团还拥有大量辅助军团协助作战,他们由没有罗马公民权但有拉丁公民权的民众组成。
士兵的来源
编辑
罗马军团的士兵来源于“罗马人”,也就是一定要拥有罗马公民权才能被允许加入罗马军团。这些罗马人主要包括了农村里的村夫和城市里的贫民,其中有些人可能除了公民权以外一无所有。罗马公民需要在军队里服役16年,随后作为老兵再延期服役4年。到罗马帝国后期,这个期限分别延长至20年和5年。延期服役的士兵在军队里享有一些优惠,并且有可能当上掌旗官。
罗马军团(以及辅助军团)的招募方式分为两种,募兵和征兵。募兵是指公民自愿报名入伍,和现代美利坚合众国武装力量的士兵来源比较类似。由于种种原因,罗马军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靠募兵就能招收到足够的士兵。征兵是在募兵以后仍招收不到足够士兵时才使用的手段,强迫某些罗马公民入伍,如不接受将会导致法律制裁。由于募兵一般都能满足兵员需求,征兵情况就很少发生了;而且使用这种强迫式的手法会使罗马公民感到非常不满,实际上的这种情景就更少了。但是辅助军团的士兵来源就不那么“怀柔”了。共和末期,强行征兵的情况时有发生。
辅助军团的士兵由行省居民(未获得罗马公民权的行省住民)组成,许多本来是行省居民,而由于加入了辅助军团而得到罗马公民权的罗马人,他们的后代在很多时候会考虑加入父辈曾经服役过的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的士兵在退伍后将会得到一片土地或者一笔不菲的退休金,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后者。為配合國家的土地開發政策,授予的土地,或者更好听的说法,庄园,普遍情况下根本就是穷山恶水的一片空地罢了,还不如领上一笔退休金自己购置土地来的划算。退伍士兵有時能集體參與新的殖民都市建設計畫,在工程期間支薪並在完成後擁有私人地產(但住宅的興建費用必須自費)。此类殖民都市经常成为大量退役士兵及其妻小的聚居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罗马士兵的世袭化,有时也在前方军团营地遇袭时提供支援(包括直接参战的军事支援)。
辅助军团的士兵在退役后将得到罗马公民权,成为罗马人。
但是,自从卡拉卡拉皇帝颁布行政命令,使所有行省居民均成为罗马公民以后,军团士兵和辅助部队士兵的人员结构便发生了动摇。
军团编制
编辑
馬略改革後的羅馬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由10個大隊(Cohors)組成,每個軍團中以第一大隊最為資深。每個大隊由6個百人隊(Centuria)組成,六個百人隊由資淺到資深分別為:hastatus posterior、hastatus prior、princeps posterior、princeps prior、pilus posterior以及pilus prior。
每8名罗马军团士兵为一个小队,又称同帐小队,共用一头骡子来打杂。
10个小队称为一个百人队,拥有一名百夫长,掌旗手(平时兼任财务管理),号角手和副百夫长。一个百人队有80名士兵。
两个百人队称为一个中队,由两个百夫长中资格较老的那名统领。一个中队有160名士兵。
三个中队称为一个大队,拥有480名士兵,6个百人队。
这是第二至第十大队的编制。
第一大队由5个“双倍”的百人队(也就是1个中队或者2个小队)组成,每个队伍160名士兵。第一大队共有800名士兵,是军团的精英所在。
十個大隊以外,再加上一個600人的“技術隊”,負責操作輕重石弩等投射武器。類似今日的砲兵隊。
这样组成了一个军团,大约6000人。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军官、文职、少量的骑兵。
高級軍官
编辑
帝國軍團長/統帥(英语:Legatus Augusti pro praetore): 統領兩個或兩個以上軍團的指揮官。屬於元老院階級的統帥還擔任他指揮的軍團所駐紮的行省總督。統帥一職由皇帝任命,通常任期3或4年。
軍團長: 指揮整個羅馬軍團的指揮官。由皇帝任命的軍團長通常由元老院議員擔任,儘管軍團長一職的任期可以更長,通常指揮軍團時間為3或4年。在只有一個軍團的羅馬行省中,指揮官由總督兼任。在此情況下,總督將身兼軍團長和統帥。他同時還擔任非軍團指揮體系的正式組成部分,附屬於軍團的輔助部隊(英语:Auxilia)指揮官。
副長(英语:Tribunus laticlavius), 拉丁文字源譯為寬紋護民官: 以元老院議員所穿的紫色寬條紋束腰托加長袍命名,這種軍事護民官由皇帝或元老院任命。雖然他通常都很年青,但比窄紋護民官/參謀官更具經驗,他僅次於軍團長,擔任軍團的副指揮官。由於年齡和經驗都不足,他並非作戰中實際的二把手,但如果軍團長殉職,他將接掌軍團的指揮權。
營地長(英语:Praefectus castrorum): 營地長是軍團中排行第三的指揮官,一般來說他是一名具長役齡的老兵,之前曾擔任“首席百夫長”,並在軍團中完成了25年役期,但其社會地位低於各軍事護民官。儘管他是被安排負責訓練軍團兵的高級軍官,他亦可以指揮附屬羅馬軍團的輔助步兵大隊。
參謀官(英语:Tribunus angusticlavius), 拉丁文字源譯為窄紋護民官: 每個軍團有五個較低級的護民官,他們通常來自羅馬騎士階級,並且至少有幾年的軍事經驗。他們往往擔任軍團行政官的角色。[2]這種軍事護民官通常是年輕人政治生涯中可選的第一步(參閱晉升體系)。[3]
百夫長
编辑
身著羅馬百夫長服裝的歷史重演者
百夫長一職是一個肩負重責大任的軍階。軍團中最資深的百夫長稱為“首席百夫長”,他直接指揮第一列步兵大隊的第一個百人隊,並在作戰中統領整個第一步兵大隊。在第二到第十列步兵大隊的第一個百人隊的指揮官被稱為“首列百夫長”,並在作戰中指揮他所屬的整個步兵大隊。在首列百夫長之後的是第一大隊的其餘五個百人隊指揮官,他們被稱為“一級百夫長”。
首席百夫長(英语:Primus pilus): 整個軍團中最高級的百夫長,是第一列步兵大隊的第一個百人隊的指揮官。首席百夫長有機會以後晉升為營地長,退役後多數獲得晉身羅馬騎士階級。他的軍餉也比普通的百夫長高,是軍團兵的60倍,軍餉和參謀官一樣的水平。
首列百夫長: 第二到第十列步兵大隊的第一個百人隊指揮官。隸屬於首席百夫長,是軍團內所有百夫長中最高級的。當軍團處於作戰陣型時,首列百夫長被賦予了指揮整個大隊的指揮權。通常首列百夫長通過內部晉陞由經驗豐富的老兵擔任。
一級百夫長: 軍團最高級的第一列步兵大隊的其餘五個百人隊指揮官。軍餉是軍團兵30倍,除了首列百夫長以外比第二到第十列的普通百夫長高。
百夫長: 每個軍團有59或60名百夫長,十個步兵大隊中由一名百夫長指揮一個百人隊。他們是軍團的骨幹,負責管理士兵日常生活並在戰場上發佈命令。他們一般通過晉陞成為百夫長,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皇帝或其他更高級別的軍官直接任命。排名最後的第十步兵大隊第6百人隊指揮官是最低級的百夫長,軍餉是軍團兵的10倍。
作战方式
编辑
后期罗马军团的战斗方式比较弹性化,但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使用三列阵。然而并不是以前按照装备等级和作战经验划分,而是第一列四个大队、第二第三列分别三个大队,以便战场上保持轮换,始终能让士兵以饱满的体力进行战斗,前排士兵在战斗几分钟后将后撤,并由后方的士兵接手战斗,随后依次轮换。相比之下,希腊方阵或者马其顿方阵中后排士兵只有在前排士兵倒下才会接手进行搏斗。
装备、待遇和军饷
编辑
罗马军团的军饷较普通公民的薪水略低,大约每三天可以得到两个狄那利斯銀幣,而罗马的非技术工人大约每天是一个狄那利斯銀幣(相當於十個賽斯泰契斯銅幣)。而且所谓的军饷还要负担一些日常用品(包括八人小队中的那头骡子的粮草),所以实际到手的军饷可能更低。根据埃及出土的两份罗马士兵的账本来看,刨去日常吃用开销,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金钱是能真正入手的。除此之外,也有罗马皇帝时而下发的奖金、战利品、战斗奖励之类不定期但数额较大的收入。另外每个士兵退休时将得到3000狄那利斯的一次性退休金,或者一片“庄园”,只是,这笔退休金有时不能按时发放。另外,罗马士兵的工资一般会存放在百人队的掌旗手那里。
罗马禁卫军的薪资较高,在帝国初期,大约每天1.875狄那利斯。
另外,罗马帝国时期,军团士兵的薪饷不断提高,例如奥古斯都就将士兵的年薪从140狄那利斯提升为225狄那利斯。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在4世纪的罗马帝国后期,军队的薪水是用价值坚挺的金币发放的。相对于当时以一路贬值不已的“银币”(更准确的说法是镀银铜币)作为主要收入的普通市民,军队的薪酬相当稳定。
罗马军团(近卫军团除外)在日常需要承担大量繁重的修桥铺路、砍柴挖壕之类的土木工程。大多数士兵为了减轻此类劳动的强度,会经常对百夫长贿赂。在日常劳动中,也会经常被百夫长们鞭笞。普通士兵对百夫长乃至军团长的不满主要便由此而来。“第一公民”提比略执政时期,潘诺尼亚的三个军团和日耳曼的四个军团哗变的主要原因,就是莱茵河和多瑙河的土木劳动相当繁重;当然,禁卫军团和普通军团之间待遇的差距也是哗变爆发的另一个原因。此次哗变随后被提比略之子杜路苏斯和养子日耳曼尼库斯化解,士兵的部分要求得到了满足。
较著名的军团番号
编辑
古罗马比较有名的军团番号:
第一“日耳曼尼亚”军团
第二“奥古斯塔”军团
第三“奥古斯塔”军团
第五“云雀”军团
第七“克劳狄”军团
第八“奥古斯塔”军团
第九“西班牙”军团
第十“盖米纳”军团
第十三“盖米纳”军团
第十七、十八、十九军团(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被消滅)
公元80年羅馬軍團番號與駐地 1. 第九軍團“西班牙”: Eboracum (約克) 2. 第廿軍團“瓦雷利亞·維克特利”: Viroconium (Wroxeter) 3. 第二軍團“阿德尤特利”: Deva (切斯特) 4. 第二軍團“奧古斯塔”: Isca Silurum (Caerleon) 5. 第十軍團“革米那”: Noviomagus (奈梅亨) 6. 第廿二軍團 Primigenia: Vetera (克桑滕) 7. 第六軍團“維克特利”: Novaesium (諾伊斯) 8. 第廿一軍團 Rapax: Bonna (波恩) 9. 第十四軍團“革米那”及第一軍團“阿德尤特利”: Moguntiacum (美因茨) 10. 第八軍團“奧古斯塔”: Argentoratum (斯特拉斯堡) 11. 第十一軍團“克勞狄亞”: Vindonissa (温迪施) 12. 第十五軍團“阿波里那利斯”: Carnuntum (佩特罗内尔-卡农图姆) 13. 第十三軍團“革米那”: Poetovio (普圖伊) 14. 第七軍團“克勞狄亞”: Viminacium (科斯托拉茨) 15. 第五軍團 Alaudae: Ratiaria (Archar) 16. 第五軍團“馬其頓”: Oescus (Gigen) 17. 第一軍團“義大利”: Novae (斯維什托夫) 18. 第四軍團 Flavia Felix: Burnum (Kistanje) 19. 第十四軍團 Flavia Firma: Satala (Sadagh) 20. 第十二軍團“富爾米那塔”: Melitene (马拉蒂亚) 21. 第六軍團“費拉塔”: Samosata (Samsat) 22. 第四軍團“斯奇提卡”: Zeugma (Belkis) 23. 第三軍團“高盧”: Raphanaea (Raphana) 24. 第十軍團“弗瑞騰西斯”: Aelia Capitolina (耶路撒冷) 25a. 第廿二軍團 Deiotariana: Nicopolis (亚历山大港) 25b. 第三軍團“昔蘭尼加”: Coptos (Qift) 26. 第三軍團“奧古斯塔”: Theveste (泰貝薩) 27. 第七軍團“革米那”: Legio (萊昂)